2025四川能讀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職業中學有:南部縣升鐘職業中學、儀隴縣職業高級中學、興文縣大壩職業中學等職業中學。
一、2025四川能讀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職業中學名單匯總
序號 | 職業中學名稱 |
1 | 南部縣升鐘職業中學 |
2 | 儀隴縣職業高級中學 |
3 | 興文縣大壩職業中學 |
二、2025四川能讀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部分職業中學簡介
1、儀隴縣職業高級中學
四川省儀隴縣職業高級中學簡介
我校是儀隴縣第一所國辦中等職業學校,1998年被市教育局、勞動局確定為“儀隴縣勞動預備學校”,2002年被縣政府確定為“儀隴縣農村人才培訓基地”,同年被市政府確定為“南充市勞務輸出培訓基地”,2004年被省扶貧辦確定為“四川省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示范基地”,2005年被市教育局授予 “南充市重點中等職業學校”,2006年落實“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電工電子與自動化技術專業)建設項目”。
四川省儀隴縣職業高級中學占地面積
學校位于閬、南、儀三縣交界的土門鎮,占地面積55畝,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有三座教學樓——教學一樓、教學二樓和培訓樓,建有完善的生活服務保障體系,學生食堂、學生公寓、浴室一應俱全。建有足球場(附環行跑道)、籃球場、排球場,體衛設施和器材完備。
四川省儀隴縣職業高級中學師資力量
學校有教職工122人,另向社會公開招聘培訓指導教師8人。教師隊伍中高級教師(含高級技師)17人,本??茖I教師32人,雙師型教師18人,每一個專業都有3—5名本專業的骨干教師。學?,F有在校學生2500余人。
四川省儀隴縣職業高級中學專業設置
學校開設有電子、電工、電焊、計算機應用、縫紉、建筑、音樂、美術、體育等專業。各專業教學、實習、實訓場地齊全,設施配套,包括:計算機網絡教室3間,裝備微機200多臺;電子電工習作室3間,電子電工成套實驗設備60余套;縫紉培訓室一間,縫紉電車30臺;焊工實訓設備4套;語音室、多媒體教室各1 間,琴房2間,畫室2間;配備建筑教學用水準儀、經緯儀。學校建有校園網,各辦公室都配備了計算機,接通了網絡,多媒體教室、遠程教育辦公室設備齊全。另有專人管理的圖書室、閱覽室。
24年來,學校先后開設有電子、電工、電子裝配、電器維修、計算機應用、旅游、幼教、財會、種植、養殖、文秘、音樂、美術、體育、建筑、服裝、制鞋、電焊、駕駛等20余個專業或工種,培養合格職高學生近萬人,為高校輸送5000多名優質生源。
四川省儀隴縣職業高級中學教學設施
24年來,校園面貌有了徹底改觀。新增校園面積近30畝,新建了歐式風格的教學一樓、設施配套的學生公寓、學生食堂,改、擴建了勞務培訓樓,規范了學生活動場所,做到“三區(教學區、活動區、生活區)分明”,對校園環境進行了規劃、整治,做到綠化、美化、凈化。
24年來,學校通過校內自籌、向上級尋求支持、向社會尋求支助等形式,充實了學校職業教育實習實訓設施。到如今,學校已擁有各專業實習實訓設備價值近200萬元,讓前來求學的廣大學子能迅速掌握實用技術,為將來從業做好充分準備。
2、興文縣大壩職業中學
興文縣大壩職業中學簡介
興文縣大壩職業中學,坐落于川滇交界的大壩苗族鄉,與世界地質公園—石海洞鄉毗鄰,距縣城20多公里。這里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大壩高裝聞名遐邇,大壩書畫遠近馳名。
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學校發展的奠基石,民國34年(公元1945年),復旦附中校長陶子琛廣攬社會名流來此開辦學校,并取名為晏州中學;1958年大壩初級中學成立;1959年,我校更名為敘永縣第四中學;1994年我校增辦職業高中,更名為興文縣大壩職業中學;2008年,由于大壩苗族鄉初中校點分散,教育資源配套困難,辦學條件難以滿足大壩鄉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和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要。
在市煙草公司150萬元的捐助援助下,縣委,縣政府決定遷建興文縣大壩中學(四川煙草希望學校)到大壩鄉建國村。
配套資金250萬元,并新征地20畝,新建教學大樓一幢,運動場一個,新建學生食堂,廁所,改建學生宿舍和教學樓各一幢,優化學校布局,集中力量,將興文縣大壩中學建為標準化的農村寄宿制初中,辦成全縣一流的民族教育示范學校。
建成后的學校占地40畝,建筑面積4725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積5.05平方米。目前配套設施基本齊全。各功能室裝備均按農村初中學校標準配備,圖書室藏書21360冊。
興文縣大壩職業中學師資力量
全校教職工59人,其中專職教師58人,獲中學高級教師4人,中學中級教師20人,大專以上學歷58人,均取得專業合格證,教師合格率100%。現有18個教學班,在校生919人。今年小升初計劃招生350名,現已基本完成招生計劃。
興文縣大壩職業中學辦學特色
長期以來,我校堅持走特色教育之路,成立了大壩中學書畫院并堅持每周開展活動,“鯢源書韻”不僅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更使得學生在書畫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
我校非常注重對教師隊伍的培養,經常組織開展科研活動,教師們的科研成績也非常喜人,多篇論文在全國、省、市刊物上發表,部分教師有專著出版。
同時,學校也非常注重藝術教育,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學生藝術團在市,縣演出活動上多次獲獎。由學校創辦的文學社及刊物《綠痕》、校學生會。這些都為學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近來年,我校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湖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安軍大等學校的學生在學校發展都非常好,有的畢業后成為知名學者、教授,也有的在各級行政部門擔任重要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