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廣東能讀財會專業的職業學校有:陸河職業技術學校、東莞大嶺山職業技術學校、饒平貢天職業技術學校等職業學校。
一、2025廣東能讀財會專業的職業學校名單匯總
序號 | 職業學校名稱 |
1 | 陸河職業技術學校 |
2 | 東莞大嶺山職業技術學校 |
3 | 饒平貢天職業技術學校 |
二、2025廣東能讀財會專業的部分職業學校簡介
1、陸河職業技術學校
陸河縣職業技術學校簡介
陸河縣職業技術學校是2005年4月經汕尾市人民政府批準,由陸河縣人民政府主辦的一所中等職業學校,是廣東省骨干示范中等職業學校建設項目之一。學校規劃已報省、市批準立項。
陸河縣職業技術學校現狀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陸河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2005年4月,經汕尾市人民政府批準,陸河縣職業技術學校正式成立。學校未建好之前,暫在縣青少年宮上課。現已開辦了幼兒教育(音樂)、幼兒教育(英語)、英語、計算機應用、工藝美術(電腦制圖)、文秘、化工基礎等七個專業,在校生520人。其中化工基礎班學生第一年在我校學習文化基礎理論課,第二、三年在廣東省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校學習專業技術課和實習。該校有化學工藝、精細化工、工業分析與檢驗、數控技術應用、模具設計與制造、市場營銷等19個專業可供選擇學習,畢業生就業前景好。學校現有教職工30人,專任教師達到本科以上學歷,其中專業教師18人。部分專業教師有“雙師證”。
陸河縣職業技術學校建設規劃
為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2006年9月頒發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粵府[2003]91號)和《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加快我縣職業教育發展步伐,中共陸河縣委、縣人民政府目前正在積極規劃建設縣職業技術學校,爭取把學校辦成在校生3000人以上規模,開設16個專業,并開辦短期技能訓練班,培養綜合素質高并有一技之長的勞動技術人才,進一步推動陸河社會經濟全面快速發展。學校計劃在縣城郊區征地300畝,建設新校舍2萬平方米,預算投入資金4000萬元,計劃每年招生1000人。學校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統籌兼顧”原則分三期建設。
2、饒平貢天職業技術學校
饒平貢天職業技術學校是旅泰僑胞張貢天先生捐建的一所職業高級中學,位于縣城黃岡鎮石壁山風景區下,占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約1.7萬平方米。學校自1989年創辦以來,學校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教學為主體,育人為本”的辦學思路,靈活辦學,走“長短結合”、“產教結合”的模式,辦學能力、辦學效益日益增強,發揮省級重點職中、省級實訓中心的窗口作用、輻射作用,成為粵東地區職教一大亮點。省、市、縣多家媒體多次以“人才從這里走出為主題,對學校的辦學情況給予報道。
饒平貢天職業技術學校辦學理念
學校高中級職稱教師占56%以上,現開設了機電設備與維修、計算機應用、文秘與財會、電子商務四個專業。學校堅持以德為首,育人為本,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注重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以“愛崗,敬業,協作”為主題,加強師風、師德教育,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德育教育網絡;多渠道、多形式對學生進行法紀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主體,著力于學生的技能培訓積極擴建學生的實習實驗場地。學校現有實驗樓二座,實訓中心大樓一座,配設了電工通用實驗室,家電實驗室,電腦室,多媒體教室,教師軟件制作室,機械實驗室等三十多間實驗室,實驗設備先進齊全。強化教學常規管理,更新教學觀點,學校各項協調發展,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參加高考和各類比賽,成績突出,畢業生遍布深圳、珠海、惠州、東莞、汕頭等企業,就業率98%以上,成為各地企業的技術骨干,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辦學十幾年來,學校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教學為主體,育人為本”的辦學思路,靈活辦學,走“長短結合”、“產教結合”的模式,辦學能力、辦學效益日益增強,發揮省級重點職中、省級實訓中心的窗口作用、輻射作用,成為粵東地區職教一大亮點。省、市、縣多家媒體多次以“人才從這里走出為主題,對學校的辦學情況給予報道。
饒平貢天職業技術學校專業設置
這所學校以培養有一技之長的技術工人和企業管理人員為長遠目標,開設了計算機及應用、機電設備安裝及維修、中英文秘和財會以及電子商務等四大專業課程,組成了一支由高級工程師、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精干教師隊伍,并制定了教師培訓計劃,分期分批安排教師參加各類短期職業培訓,使之勝任職業教育。
饒平貢天職業技術學校就業前景
辦學10多年來,一批批技術人才從這里走向社會。廣東海利集團、東京元件廠、饒平烤鰻廠、永聯食品公司、太平洋食品有限公司、美美電池廠、金德陶瓷以及汕頭、潮州、珠三角一帶的“三資”、民營企業都前往學校招收畢業生。多數畢業生就業后表現出色,得到廠家的好評。有的先后成為“三資”企業、民營企業的技術員和業務骨干。同時,學校還與當地勞動部門取得聯系,聯合開辦家電、電工、焊工、電腦應用、服裝技術等短期培訓班,發揮了職業教育為當地經濟服務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