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較好的公辦中專學校有:蕪湖師范學校、蕪湖高級職業技術學校、蕪湖醫藥衛生學校、蕪湖電纜工業學校、蕪湖機械工程學校、蕪湖職業技術學院附屬中等職業學校等公辦中專學校。
一、蕪湖較好的公辦中專學校
排名 | 公辦中專學校名稱 | 公辦中專學校性質 |
1 | 蕪湖師范學校 | 公辦院校 |
2 | 蕪湖高級職業技術學校 | 公辦院校 |
3 | 蕪湖醫藥衛生學校 | 公辦院校 |
4 | 蕪湖電纜工業學校 | 公辦院校 |
5 | 蕪湖機械工程學校 | 公辦院校 |
6 |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附屬中等職業學校 | 公辦院校 |
【注:以上表格內學校排名不分先后,數據來源于網絡】
二、蕪湖較好的部分公辦中專學校簡介
1、蕪湖高級職業技術學校
蕪湖高級職業技術學校簡介
經蕪湖市人民政府批準,市職業教育中心、蕪湖工業學校、蕪湖市二壩高級職業中學整合成立“蕪湖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新成立的蕪湖高級職業技術學校占地面積420余畝,教職工近400人,擁有城中校區(市職教中心、蕪湖應用技術學校),城南校區(蕪湖工業學校新校址)和江北校區(市二壩職高)。新校實行系(部)管理模式,共設電氣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商貿旅游管理系、機械工程系、汽車工程系和教學基礎部、成人培訓部。
蕪湖高級職業技術學校辦學理念
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指導思想,努力改善辦學條件,辦學規模逐年擴大,辦學水平逐步提高,畢業生質量更加優良,畢業生就業率達97%以上,為經濟發達地區輸送了大批技術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蕪湖高級職業技術學校辦學情況
學校環境優美、綠樹成蔭,學校外面離超市很近,旁邊學生也很多,離公交車車站很近,很方便。學校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和和諧校園建設,團組織、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經常性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大型文藝表演、運動會和體育比賽;同時舉辦各種主題的演講、辯論會、專題講座、美術和攝影展覽;還組織學生到校外參觀、學習和考察,擴大視野,增長才干,豐富人生,為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蕪湖市職業教育中心、蕪湖工業學校均是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安徽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安徽省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示范學校、蕪湖市A級群眾滿意學校和蕪湖市辦學水平督導評估優秀等次學校。新成立的蕪湖高級職業技術學校以創建國家中職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為契機,緊抓發展機遇,以重點示范專業、重點實訓基地建設為抓手,大力提高辦學質量,實施品牌戰略。學校堅持以校企合作辦學為平臺,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核心,全面推進內涵建設,學校積極探索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與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開辦五年制高職班。學校各專業畢業生升入應用型大學本科、專科人數逐年增加;畢業生就業率達百分之98以上。
2、蕪湖職業技術學院附屬中等職業學校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附屬中等職業學校簡介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附屬中等職業學校是一所公辦全日制普通中專學校,是蕪湖職業技術學院附屬中職學校。作為安徽省中職示范校,我校是全國中職校動漫游戲教育聯盟常務副會長單位,蕪湖市皖江城市帶職業教育德育辦學模式改革示范校,“蕪湖市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聯盟”發起單位之一,蕪湖市現代學徒制試點學校。學校科研實力位于同類學校前列。通過教授治校,近幾年我校一批優秀教師、教壇新星脫穎而出,多人次獲國家、省、市說課比賽、論文比賽一等獎。學校地處市中心九華山路271號,鑲嵌在風景秀麗的鏡湖公園和九蓮塘公園之間,是一所公辦全日制普通中專學校。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附屬中等職業學校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60人,其中,教授、安徽省高職高專院校學術專業帶頭人、省級優秀中職學校校長1人,全國模范教師、省特級教師1人,省級中職學校專業帶頭人、教壇之星各1人,市骨干教師3人,高、中級教師39人,畢業和在讀研究生近20人。學校教學設備齊全,多媒體電教室、多功能活動廳、計算機組裝實驗室、數字化動漫實驗室、語言實驗室、實訓賓館、與學院聯網的校園網及學院擁有的實驗實訓室等,為學生提升動手能力、開拓視野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附屬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情況
學校治學嚴謹,校風、學風良好。2008年以來,我校畢業生就業率一直穩定在96%以上,2010-2012年的畢業率和就業率均達100%;而且計算機應用專業對口高考升學率一直在95%以上,畢業生升入本、專科學校,為其進一步提升創造了廣闊平臺。近年來,學校一直秉持“成人與成才并舉,重在成人教育”的辦學理念,通過活動和實訓的開展,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深受學生和家長好評。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附屬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模式
我校作為高校中專部,充分發揮高校辦中職的優勢,自2009年依托學院申辦初中起點五年制高職以來實現了中職、普通中專、初中起點五年制高職三個層次和計算機應用、動漫設計與制作、旅游服務與管理三個主要專業的辦學,實現了與學院在師資、專業設置、實驗實訓上的資源共享、無縫對接,并已形成成熟的辦學模式,成為我市乃至全省中高職教學銜接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