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表演專業編導方向(大專):
培養掌握一定的舞蹈理論知識,具有良好的舞蹈教學與創作能力及一定的舞臺表演能力和較高的綜合素質,適應舞蹈藝術編創、表演、教學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舞蹈編導人才。
國際標準舞:
培養掌握表演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并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畢業后可在各級各類專業表演團體、組織、學校、健身俱樂部等單位從事表演、教學、編導工作。主要課程設置有:國標舞訓練、芭蕾基訓、民間舞基訓、健美操、現代舞基訓等。
舞蹈表演專業:
培養具備系統舞蹈基礎理論,具有扎實的舞蹈基本功、較高舞蹈表演技藝和較高綜合素質,適應舞蹈表演團體、學校、藝術(文化)館、青少年宮等單位從事舞蹈的表演、教學和編導工作的舞蹈高等專門人才。
舞蹈表演專業(中專):
培養掌握舞蹈基礎理論知識,具有扎實的舞蹈技藝及較好的綜合素質的中等技術應用型舞蹈藝術人才,并為高等藝術院校培養生源。
河北民間舞:
河北民間舞課是我院舞蹈系專業主干課之一,本課開設于上世紀50年代,發展至今已有50年歷史。從1955年建校起就以河北民間舞蹈的教學為基礎,注重課程的基礎建設,不斷積累教學經驗,為全省各地市培養了大批群眾文藝骨干。
河北民間舞豐富多彩、風格各異。冀東地秧歌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技藝高超;滄州落子具有濃郁的武術風格;井陘拉花舞蹈風韻深沉內在、剛健蒼穹,獨特的舞蹈動律極富表現力。因此,此門課程就以我省冀東地秧歌、井陘拉花、滄州落子三個種類作為基本教學任務,具有廣泛的地域性和代表性。是我省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民族精神的再現。其韻律、特點及表現形式,反映了河北人民勤勞質樸、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體現了河北豐厚、堅實的樂舞文化傳統,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訓練價值。
繼承和發展河北民間舞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院舞蹈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對于弘揚我省的民族舞蹈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從1982年至1989年,本課程不斷探索、改革,深入民間吸取當地藝人風格獨特迥異,并進行了系統的總結,為此門課程教材及教學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創作出了一系列高質量、高水平的經典劇目。如:《放風箏》、《跑驢》、《金牛響鈴》、《豐收板舞》、《茉莉花》、《催春舞》、《撿棉花》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廣大群眾對精神產品的審美需求進一步提高,我系年輕一代教師“走出去,請進來”繼承并發展了河北民間舞,將其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融為一起初體,形成了更加規范的教學體系,特別是2001年學院改制、2003年正式招收舞蹈大專學生,本課程作為培養高等職業舞蹈表演人才的骨干課程,在短短的幾年里培養出了表演專業人才達100余人。據本院對畢業生的追蹤調查顯示:舞蹈系表演專業畢業生,70%以上已成為我省各個舞蹈藝術領域的精英骨干,為振興河北民間舞的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課程教學目的:本門課程鄉土氣息濃郁,韻律獨特,風格突出。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較深刻的了解唐山地秧歌、井陘拉花、滄州落子三個舞種所處的地理位置、生活環境、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特征。激發、調動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要求學生學好河北民間舞的獨特韻律和突出的風格特點,以更好地弘揚我省的民族舞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