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藏醫學院概況
西藏藏醫學院坐落在聞名世界的日光城拉薩,位于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東北側,占地面積82133平方米,建筑面積50127.37平方米, 固定資產5945萬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2100萬元。
獨一無二的青藏高原,孕育了神奇而多樣的藏醫藥文化。
西藏地處祖國西南邊陲,并與古天竺和阿拉伯文明鄰近,特有的地域與環境,藏醫藥先賢在不斷探索、實踐與總結的基礎上,從而使藏醫藥在公元6—9世紀完成了對周遍地區古代醫學經驗的繼承與融合,創造出了具有濃厚高原特色的多源合流、博大精深、歷久而彌新的藏醫藥學體系。
西藏藏醫學院前身系西藏藏醫學校和西藏大學藏醫系,1989年9月成立西藏大學藏醫學院,1993年2月經國家教委批準獨立設置為藥王山藏醫學院,至此,藏醫藥高等教育正式列入全國普通高等教育的序列。
2002年國家教育部進一步明確學校名稱為西藏藏醫學院。成為國內外第一所獨立設置的培養高層次藏醫藥專業人才的高等學府。
西藏藏醫學院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藏醫藥教育為主,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促進教學,以醫療保障教學,以產業服務教學,產學研協調發展。秉承傳統,開拓創新。
遵循教育規律,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高素質藏醫藥專業人才。
西藏藏醫學院定位與目標
以藏醫藥本科教育為主,拓寬專業方向,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努力創造條件開辦留學生教育。
立足西藏,服務藏區,面向全國,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高素質藏醫藥專業人才。
經過5-10年努力,把西藏藏醫學院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綜合實力較強,在國內藏醫藥學科領域居領先水平,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響的教學型現代藏醫藥高等院校。
西藏藏醫學院辦學思路
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藏醫藥專業人才為根本任務,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促進教學,以醫療保障教學,以產業服務教學,產學研相結合;著力規范教學管理,加強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調整專業結構,改善辦學條件;
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繼續發展成人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努力創造條件開辦留學生教育,使學院在辦學規模、質量、結構、效益上協調發展;立足西藏,服務藏區,面向全國,努力把我院辦成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綜合實力較強,在國內藏醫藥學科領域居領先水平,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響的教學型現代藏醫藥高等院校。
西藏藏醫學院編制與機構
學院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現設6個黨總支,1個直屬黨支部,17個黨支部。設有12個行政、教學、科研職能部門,其中7個教學、科研,系、部、所,4 個直屬區級機構。現有教職員工171人,90名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20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26人,指導小組成員10人、客座教授24人,研究生學歷教師達32.6%;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全國藏醫藥醫師資格考試命題首席專家1人,國家和自治區藥品評審專家2人,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傳承人5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全國“師德標兵”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自治區優秀教師9名。
學院以改革創新精神大力推進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深入開展愛黨、愛國、愛校教育,倡導踐行“厚德、勤學、篤行、利眾”的校訓,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師生員工的精神面貌昂揚向上。學校先后獲得“全國普通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自治區文明學校”,連續7年被評為拉薩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 連續6年被評為拉薩市“創建安全文明單位(校園)”。
學院團委被團中央授予“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大學生抗擊非典先進集體”和“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集體”等稱號。
西藏藏醫學院學科與專業
學院《藏醫學》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藏藥學》專業為自治區特色專業建設點,現有自治區級精品課程7門,校級精品課程10門。
學院“藏醫臨床學科組教學團隊”被確定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
現有藏醫系、藏藥系、基礎部、繼續教育部、研究生部5個教學單位,設有1個民族醫學(藏醫)碩士學位授予點,藏醫本科、藏藥本科、藏藥營銷3個本科專業(專業方向),藏醫專科、天文星算、高護3個專科專業,各類在校生1511人,培養各專業優秀人才2400余名。
西藏藏醫學院科學與研究
學院注重發揮專業優勢,致力于藏醫藥科學研究,科技開發。截至2008年5月,先后承擔了國家科技部863計劃藏醫藥研究技術平臺項目,目前承擔了科技部973計劃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項。
1項成果獲國際藏醫藥學術會唯一“玉妥杯”金獎,1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成果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多項科研成果得到轉化。
創辦了面向國內發行的學術性期刊《藏醫藥教育與研究》。
編著出版了300萬字的藏醫藥學巨著《四部醫典大詳解》。
本著對傳統藏醫藥學繼承、挖掘、整理的宗旨,根據藏醫藥學學科和專業特色,積極探索并組織實施了藏醫藥典籍研究、經驗配方整理、名老專家師徒傳承學習、骨干教師培養、學科分類研究、重點學科建設、學術專題講座、重點項目申報以及各類學術研討等,使藏醫藥學這一傳承千年的優秀民族醫藥文化跨過了斷層危機。
挖掘、開發、研制出藏藥核心體“坐臺”,配制出“然納桑培”、“常覺”等珍稀名貴藏藥以及抗乙肝“石榴健胃散”“七味紅花殊勝丸”、資料糖尿病等傳統藏藥。
西藏藏醫學院資源與特色
學院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教學為工作中心,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通過深化教學改革,規范教學管理,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踐教學、教材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1990年學院編寫了全國第一套共24本藏醫本科教材;
1993年編寫了全國第一部《藏醫專業本科教學大綱》;2000年《四部醫典•大詳解》榮獲13屆中國圖書獎、西藏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藏醫專業本科教學大綱》獲西藏自治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并被確定為《全國藏醫專業本科教學大綱》;2008年完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1世紀藏藥專業本科規劃教材”的編寫。1999年學院開始招收民族醫學(藏醫專業)碩士研究生,現已畢業77人、在校39人。
2004年起與北京中醫藥大學聯合招收培養世界上首批民族醫學(藏醫專業)博士研究生,現已畢業2人、在校6人。2005年學院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合格評估。
圖書網絡中心特藏部珍藏有珍貴的《大藏經》及各類圖書41886冊,其中藏醫藥學古籍資料4970多卷、傳統藏醫藥教學彩色唐卡81幅;建有校園網和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等先進教學設施,建有藏醫藥學和天文星算學博物館。
實驗標本中心擁有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實驗室(財政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教育部),藏醫藥與高原生物重點實驗室(科技部)等3個省部級科研平臺。
建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藏醫臨床診斷,藏藥傳統工藝制作等教學實驗(實訓)室及特色鮮明的高原藥用植物、礦物、動物標本室,收集有藏藥材標本1000余種。
創辦專家門診部、藏藥廠,完善辦學格局。學院專家門診部開辦以來,門診量已累計10萬人次,目前正在改擴建門診大樓,項目完成后不僅可以更好的服務人民群眾健康,而且也進一步完善學院教學與科研的實踐體系。
學院藏藥廠成立于1996年,2004年通過國家GMP認證,2008年改制為西藏藏醫學院藏藥有限公司。現生產藏藥品種達上百種,其中24種藥品獲得國家批準文號,7個品種被列入國家中藥保護品種,3個產品被評為自治區名優產品,2個品種被評為國家技術創新優秀產品并列入“全國重點科技項目計劃”和“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
西藏藏醫學院交流與合作
學院積極開展對外合作與交流,多次派遣專家赴美國、英國、南非、巴西、日本等24個國家訪問講學;先后為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講授藏醫藥學,并于1994年在英國開辦藏醫班,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藏醫藥學,弘揚了民族文化。
2002年以來教育部確定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江西中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天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和廣州中醫藥大學為西藏藏醫學院對口援助單位,“以項目、任務帶動援助”和“輸血型對口援助,變成造血型援助”為援助思路,通過開展合作招生,提高教師的整體學歷結構,培訓和掛職鍛煉,科學研究,項目申報,資金、圖書、設備援助等工作,對推進藏醫藥高等教育“四位一體”建設,更好地弘揚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藏藏醫學院發展與創新
為了把藏醫學院辦成全國及國際上具有一定地位的藏醫藥教學、科研、醫療、制藥一體化的現代化藏醫藥學中心,學院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走出校門、走出區門、走出國門,把引進人才,引進技術、引進資金與推出人才、推出技術和推出產品結合起來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不斷提高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水平和效益,走特色辦學道路,在發揚發揮育人主渠道的同時,讓外界了解藏醫藥學,認識藏醫藥學,展示藏醫藥學的魅力,探索和不斷開拓出面向社會,內引外聯,發揮藏醫藥資源優勢,服務于經濟建設的辦學之路,使藏醫藥更好地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貢獻。